国内惨败日本爆火,该给它平反了
最近看新一季《脱口秀大会》,呼兰的一个段子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:
“刘备率军20余万攻打襄阳。”
“你爷爷是刘备?”“不是。”
“那20余万里面有你爷爷吗?”“没有。”
“别着急往下看,刘备率军20余万攻打襄阳,10万百姓流离失所。”
中国浩浩荡荡几千年的恢弘历史,从不缺“刘备率军20余万”这样的宏大叙事,但很少有人关注大故事底下的小百姓。
现在的国产战争电影,包括古装剧、史诗片大多如是,多见“刘备”和“大军”,罕见“十万百姓”。
而这十万百姓,往往才是我们这些听故事、看电影的人。
当绕到历史的背面与侧面,往往才意识到,被大故事掩盖掉的,普通人的经历,有多么残忍和血腥。
二十多年前,陈凯歌就有这么一部电影:
《荆轲刺秦王》。
讲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个宏伟故事的侧面,六国之人一次失败的抗争。
这段历史大多数国人都很熟悉,出自《战国策》,选在高一语文课本上:
秦王灭赵,逼近燕国,燕太子恐惧,派刺客荆轲携燕地地图、秦国叛将首级往咸阳刺杀秦王。
大殿上图穷匕见,荆轲刺秦失利,反被杀死。
陈凯歌的电影,除了《霸王别姬》外,争议都很大,特别是2000年后的商业创作,直到《妖猫传》前,甚至都是一边倒的差评。
因此也不少人怀疑,《霸王别姬》是不是陈凯歌父亲代拍?但看过《刺秦》后,基本没人再相信这个站不住脚的谣言。
甚至更多的人,会认为这部《刺秦》,才是陈凯歌最好的电影。
许多人喜欢《刺秦》,也正因为这个故事、这几个主人公,最契合陈凯歌电影的核心命题:理想主义的破灭。
荆轲,一位不愿再杀人的刺客。
荆轲不愿杀人的原因很简单,一个他不想杀、不该杀的人,死在他手上。
一个铸剑匠昧了人的宝剑,荆轲受托去杀铸剑匠一家,包括他家中能看到荆轲脸的学徒。
铸剑匠的女儿,是个盲女,按荆轲的规矩,他不杀看不见他的人。但盲女让他杀了她,她全家已死,她若不死,就得终生跪下乞食。
荆轲拒绝,她就拔下匕首自杀。
从此荆轲放下剑,决定再不杀人,从此隐入山林,打草、背柴、盖房。
直到他遇到了赵女,赵女托他去杀一个人。
可是荆轲下定决心,今生再也不杀人。除非,杀人是为了能救人。
他路过一家糕饼铺,一个流浪的小孩偷吃,被吊在铺中间。他让店主放了那小孩,店主说杀了我就放了他。
店主攥住荆轲的手拿着刀,架在自己脖子上,荆轲后面的人踢了他一脚,店主的脖子撞上了刀。
荆轲没有杀店主,但他还是因为杀店主而被下狱拷打。
赵女救下荆轲,请他去杀秦王,刚开始,他仍旧拒绝,可当他看到赵女的坚持与痛苦,都来源于秦的暴虐,他还是决定去了。
因为他想救赵女、想救天下人。
于是他又开始杀人,杀了燕太子所有剑客,好成为那个有资格去咸阳出使的人。
他杀了所有人,只在杀最该杀的人时失手了。
秦王让他带上大殿的剑,是断的。
秦王嬴政,这个故事里唯一理想实现的人。
但是他实现的,是自己的理想吗?
“你忘记秦国历代先君,一统天下的大愿了吗?”
每当嬴政内心的人性残余爬出来时,就会有人在他耳边大喊这句话。
“嬴政,须臾不敢忘。”
嬴政一直给所有人说,他要建立更大的国家,能容纳天下人的国家,用统一的文字、统一的度量衡、统一的车轨。
每当他给人说这些理想的时候,天真的就像一个孩子。
他时常像孩子一样,在宫里乱跑、露出天真的表情,上战场表演无名士兵。朝堂、沙场,就是他玩乐的游戏屋。
只有一个人明白:嬴政绝不是天真的孩子,都是演出来的。
嬴政母后的情人,长信侯嫪毐。
嫪毐伪装成宦官和太后私通,在宫里养了两个私生子,他一直陪嬴政演着如同孩童的儿戏,背地里则策划要将秦国攥在自己手里。
当他演不下去的时候,他决定起兵谋反,然而嬴政也早早算计好他会反,来了个瓮中捉鳖。
脱掉孩童外皮的嬴政,狠辣地杀死了嫪毐和他所有门客、将嫪毐的两个私生子当殿摔死,又囚禁了自己的母亲。
嫪毐对嬴政最后的报复,是告诉嬴政,嬴政也是私生子。
当年,先王异人在赵国为质,商人吕不韦送姬妾给异人,当时姬妾已有身孕,后来生下孩子,就是今天的秦王嬴政。
吕不韦则出任相国,大权在握至今。
于是嬴政又设计逼死了自己真正的父亲吕不韦,从此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,延续他灭韩、灭赵、灭燕一系列大计,直到能一统天下。
嬴政靠着一场又一场,由历代先君、吕不韦、六国君王等等政治家编织的骗局,实现了自己建立帝国的理想,成为始皇帝。
而嬴政,就是这些骗局中,最会骗人的那一个。
赵女,则是被嬴政骗得最惨的那一个。
看《刺秦》前,很多人不理解,为什么巩俐在演员表排序第一,她既不是荆轲,也不是秦王。
赵女更是完完全全的戏剧虚构,从没在史书中出现过。
但看完《刺秦》后,大家会意识到,赵女才是戏核。
赵女,普普通通的赵国人中的一个,当年被派去照料异人一家,与嬴政青梅竹马。
后来,异人成了秦王,赵女又跟着嬴政来到秦国。
嬴政爱赵女,想要赵女做王后,可她只想做个厨娘。
她相信了嬴政所谓,灭六国是为了结束杀戮、建立一个只有和平的大国的谎话,于是为嬴政出谋献策:
把在秦做人质的燕太子放回去,让燕太子派人刺杀嬴政,这样嬴政便有借口出兵灭燕。
这个计策有一个关键,就是要个燕太子信得过的人,作为间谍跟他走。
于是赵姬自毁容貌,在脸上黥字,装作被判刑,跟着燕太子去了燕国。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,赵姬在燕国寻找能派去杀嬴政的人。
直到,嬴政得知吕不韦是自己的亲生父亲,决定灭赵。
镜头跟随赵女,来到被秦毁灭后的赵国:
成年男人在战场上被秦军杀死,成年女人被吊死在房梁上,一部分孩童在城破时坠楼殉国。
而还没来得及殉国的孩子,则被嬴政活埋在城外。
因为一个孩子往嬴政的脸上吐了唾沫,令嬴政想到,自己当年离开赵国时被赵王追赶,只因害怕他长大以后回来报复。
嬴政,如今也害怕赵人报复。
从此,赵国只剩下赵女一个人。
陈凯歌的画面里,我们看不到秦王扫六合的恢弘,而是阴暗昏沉的城楼上,赵军与秦军的疯狂厮杀。
以及回荡在耳边的,孩童坠楼时恐怖凄厉的尖叫。
比流离失所更可怕的,是根本没有生机流离失所。
赵女终于意识到,自己被欺骗了,决定真的刺杀嬴政。然而,荆轲失败了,嬴政逃过一劫,反杀了荆轲。
嬴政和赵女一开始的计谋成功了,嬴政得到出兵灭燕的借口,最终统一六国,建立帝国。
荆轲实际上也成功了,失败的刺杀,让荆轲从盲女之死的心理包袱中彻底解脱了。
只有赵女,背负着六国百姓的仇恨,带着荆轲的孩子,继续生活下去。
其实《刺秦》当年,也不受国内观众待见,片子由日本和中国合拍,最早也是在日本以《始皇帝暗杀》为名率先公映。
因此,影片也有多个剪辑版本,按照故事顺序剪辑的日本版、分了五章节的国际版,两个版本几乎可以说是两部完全不同的电影。
影片在日本被奉为杰作,又在戛纳拿了技术奖,让陈凯歌信心倍增,然而在国内公映后,却没得到认可。
国内的观众接受不了与“千古一帝”形象迥异的嬴政、也不理解虚构出赵女、更不理解荆轲穿着红色薄纱上殿,巨大的风格反差也与传统历史片相差甚大。
于是《刺秦》带着陈凯歌的勃勃野心沉了下去,再也没起来过。
他就像影片中的主人公一样,理想主义破灭了。
后来,在或粗制滥造的服化、或颂圣文般主题表达的狂轰滥炸下,《刺秦》对先秦时代的描摹、戏谑诡谲的风格,反而营造出生猛而古朴的癫狂感。
越来越多的观众,意识到影片的价值,也渐渐肯定了《刺秦》的优秀。
特别是影片对嬴政的塑造,没有吹捧所谓功业,而是本着人性,塑造了一个精神被先祖遗训把控的阴谋家、野心家,一个擅长用暴力掩饰内心空洞、权力无人可控制的暴君。
观众就是赵女,被这样一个君王欺骗,又被血腥的现实激醒。
电影是虚构的,但历史上的残暴是真实的。
所谓大秦帝国,不过存续了十四年,在残暴无道的统治下,普通人无法再陪嬴政一起演这出大秦长歌。
由“王侯将相,宁有种乎”掀起的农民起义,推翻了嬴政的谎言。
暴政,永远没什么“利在千秋”,只有“恶在当代。”
往期文章:啪啪打脸...